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食品资讯 > 食品科技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所百合团队与中国农大百合团队合作解析百合鳞茎休眠调控机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所百合团队与中国农大百合团队合作解析百合鳞茎休眠调控机制

来源:好招商食品网 食品科技   |  2024-04-25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所张秀海/杜运鹏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吴健教授团队合作解析百合鳞茎休眠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论文“Epigenetic silencing of callose synthase forbid VIL1 promotes the bud growth transition in lily bulbs”于2023年8月10日在Nature Plants(IF=18.0)杂志在线发表。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百合从休眠向生长状态转变过程中,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Y,SUBUNIT A7 (LoNFYA7)可以结合在胼胝质合成关键酶基因CALLOSE SYNTHASE 3 (LoCALS3)的启动子上,并通过招募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PRC2)多梳蛋白复合物亚基VERNALIZATION INSENSITIVE 3-LIKE 1 (LoVIL1)增强LoCALS3位点的H3K27me3组蛋白修饰水平,抑制LoCALS3基因转录,减少胞间连丝处胼胝质的积累,促进物质向芽点运输。此外,研究还发现,LoNFYA7亦可增强LoCALS3位点的H3K9ac修饰水平,调节LoCALS3转录。并通过进一步的多品种验证“休眠—生长”转变的相关性,证实了LoVIL1可作为百合“休眠—生长”生理转变特性的标记基因。这项研究发现了招募PRC2的一条新途径,揭示了VIL1-NFYA7模块调节胞间连丝开闭、百合“休眠—生长”转变的分子机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潘文强、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博士生李静如与我院百合团队杜运鹏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吴健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我院百合团队张秀海研究员参与了论文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111引智计划、北京市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学科项目、中国农业大学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3-01492-z

TAGS:食品安全 中国 中国农业大学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创建农业废弃物高效合成生物基糠醇新方法
下一篇: 研究解析长期施肥调控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机理